“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近日,领导在参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古语源自清代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领导在安徽省考察桐城市六尺巷时的讲话,不仅是对这一历史故事的回顾与肯定,更是对现代社会如何弘扬传统美德、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指示。
首先,从传统美德的角度来看,六尺巷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面对邻里纠纷时的智慧与胸襟。双方通过退让三尺,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赢得了千古美名,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以和为贵、宽容大度的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
其次,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角度来看,领导的话提醒我们,传统美德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各种民生问题层出不穷,就比如近些年来,广场舞大妈与年轻人等群体在公共空间使用上的冲突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如果大家都能本着相互礼让的态度积极协商,问题大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再次,从化解社会矛盾的角度来看,将“六尺巷精神”融入社会治理,也用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一方面,当社会矛盾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时,可以大大减少因冲突升级而带来的社会成本,比如诉讼费赔偿费用等,另一方面,通过居民之间的协商和合作,共同解决社区内的矛盾和问题,可以激发居民的自
治意识和参与热情,有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最后,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六尺巷精神”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从当地法庭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到逐步提炼“听、辩、劝、借、让、和”六字法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到全市将“和”“让”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六尺巷精神”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目前,“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在未来的基层治理中,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将“六尺巷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群众,化解矛盾。